首页 >> 正文


上海大学科研团队探索促进骨骼快速愈合新技术 “类器官”能给患者带来这些福音

创建时间:  2022/10/29  马晓宇   浏览次数:   返回

近日,根据《解放日报》报道,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中华医学会青年骨质疏松学组组长苏佳灿团队开展的“基于DNA水凝胶空间特征化骨类器官构建及其再生修复研究”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探索将这种技术应用于骨折、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治疗。今后,骨折病人也许只需要注射成骨类器官,就能实现骨骼的快速愈合。在药物研发等领域,类器官也大有用武之地,可部分取代动物实验等传统方法,让科学家更深入地了解候选新药对人体器官的作用。


  可用于医疗和制药

  据介绍,类器官技术起源于1907年美国科学家威尔逊的一个发现:通过机械分离的海绵细胞可以重新聚集,并自我组织成为新的具有正常功能的海绵有机体。近年来,随着干细胞技术日益成熟,类器官培育技术得以快速发展。所谓类器官,是利用成体干细胞或多能干细胞进行体外三维培养,所形成的具备一定空间结构的组织类似物。类器官并不是真的人体器官,但在结构与功能上能模拟真实的器官,并进行长期的稳定传代培养。

  过去十余年,多种类器官已在实验室里诞生。2009年,科学家利用老鼠LGR5+肠道干细胞在体外培育出肠道类器官;2011年利用人源干细胞培育出肠道类器官;2013年利用人源干细胞培育出脑类器官;肝、肾、胰类器官也相继培育出来。2018年,《自然·方法》将类器官技术评为“年度方法”。

  作为一种热门的前沿技术,通过类器官繁殖的干细胞群可取代受损或患病的组织,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当这种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医生有望利用多能干细胞构建的类器官,取代患者受损的组织。类器官还可取代动物实验,用于药物筛选。与传统的动物模型相比,这种新兴技术能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真实器官对药物的反应。

  计划构建骨类器官

  近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重点项目,研究的是骨类器官构建及其再生修复。与肠道、肝、肾等类器官不同,骨类器官具有三维空间特征,所以构建难度更大。

  科学家利用人源干细胞,在体外培育出成骨类器官后,可以用它来治疗骨折。自然骨折的愈合是通过一种软骨中间产物——软骨痂来实现的,软骨痂的主要来源是骨膜细胞中的骨骼干细胞。因此,可以通过提取人源的骨膜干细胞来培育成骨类器官,让它在体外自发地组装成能够修复骨缺损的大段骨组织,从而实现骨折愈合。

  “我们计划在未来3年内构建出1.0版骨类器官——一段含有皮质骨、松质骨以及交接界面的骨单元。”苏佳灿说,这种骨单元与人体内的骨骼十分相似,可用于治疗骨折。今后,骨折病人有望不再需要传统的手术,而是注射成骨类器官,让它在骨折处自行生长、完成愈合。

  一些依靠现有治疗手段无法根治的骨类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有望通过骨类器官获得更有效的治疗方案。科研团队如果能构建出健康来源的干细胞分化出的骨类器官,再加以辅助治疗,就有望攻克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重大疾病。


原文链接:上海大学科研团队探索促进骨骼快速愈合新技术 “类器官”能给患者带来这些福音 (shanghai.gov.cn)


上一条:创新看温州|上海大学温州研究院打造“中国骨谷”

下一条:2022年上海大学转化医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