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颁奖,90后青年挑大梁,祝贺我院白龙副研究员喜获此项殊荣!

创建时间:  2025/01/19  刘晶晶/文 吴恺/图   浏览次数:   返回


1月19日下午,2024年“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以下简称U35)在科学会堂举行颁奖典礼,35位获奖者以及15位提名获奖者亮相。记者看到,从世界科技前沿到经济主战场,从关切国家重大需求到关乎人民生命健康的各个领域,90后青年都已成为妥妥的主力军。



90后青年人挑大梁


32岁的林翰来自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他创新研究的纳米催化疗法走在了国际科技的前沿。


“我们主要基于材料化学的基本原理,为临床疾病如肿瘤和致病菌感染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假如我们提供了10个方案,有1个能够惠及到临床医生,那么我们就认为非常值得。”林翰告诉记者,他的团队提出的纳米催化疗法概念,可以有效回避传统化疗药的毒副作用。“以前的化疗药物选择性差,但纳米药物的合成可以选择性在肿瘤区发生杀伤作用,而不伤心肝脾。我们观察动物验证和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结果都显示相对安全。”


姜益光


33岁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姜益光主要研究氟基红外玻璃和光纤的应用技术,已经在这个领域深耕10年,他的团队也基本都是90后。


这项技术主要应用于高端红外设备。“我们制作的玻璃类似于传感器的眼镜膜,在飞机或者飞行器飞行过程中需要探测器进行探测,它既要能透过红外信号,又要保护里面的物品在某个地方的使用。”这一材料国外更为先进,从2013年开始,姜益光就开始致力于进行国产化替代材料的研究,以满足国家重大需求。


白龙


33岁的白龙来自于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主要从事骨修复生物材料和骨类器官的开发。“我们都知道,组织工程相当于拿活性支架加上细胞直接植入到人体内,它需要与人体有反应过程,所以与人体的适配性可能不太够。我们主要研究骨类器官,将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的原有支架结合,并借助材料生物学效应,使其定向分化为具有功能的细胞。”


白龙告诉记者,他们研究发现,这类骨修复生物材料植入后会立即与周围骨缺损组织进行整合,修复效率和质量比传统组织功能要好很多。“通过动物实验证明,传统组织工程修复同一个骨缺损需要2~3个月,而我们可能仅需1个月。”


年轻人就该挑战未来


白龙2022年开始研究类器官,这也是目前在世界上较为前沿的一个研究领域。“类似眼睛、心脏、皮肤等软组织的类器官已经有不少研究,但我本人所从事的骨类器官研究目前做的人很少。”白龙告诉记者,很多软组织可以使用水凝胶等材料模仿,而骨头是人类身体中与牙相似的唯一的支撑器官,具有力学强度,构建软组织类器官的材料技术并不适合骨,因此这个领域目前的研究仍然是空白,也面临很多挑战。


但正是因为难,他才瞄准了这个方向,不断深耕。“我喜欢挑战,因为这一赛道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我认为类器官是具有非常好的前景的,未来肯定会改变我们所有组织工程生物材料研究的范式。而作为年轻人,就应该奔着未来去做一些科学研究。”白龙表示。


与此同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要挑战这类课题,意味着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可能好几年都不一定有成果。“因为科研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能今天做了明天就能发表成果,后天就用在临床上,尤其是面向生命健康的材料研究,可能需要3年、5年甚至10年,所以如果要挑战,就要做好心理准备,要能耐得住寂寞。”


“青年人从事前沿科技研究的优势在于试错成本较低,可以将大量时间投入到这个领域,即使出现错误也是在给自己今后的研究积累分数。”32岁的林翰这样告诉记者。在他看来,在开发新技术或者创造新方法时,一定会遇到很多质疑和问题,甚至在和别人解释时,都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此时就需要年轻科研人员思考清楚,专注于解决问题,不要浮夸,而是踏踏实实地去做出真正有用的东西。”


35岁的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孔维庆将纤维材料进行循环利用和高转化,开发了竹子等新的原料来源,将其制成浆粕再溶解在纺织纤维中,这种纤维既绿色环保又可以降解,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当一些人更倾向于研发前沿领域如人工智能等热门方向时,她更愿意坚持在有关国计民生的基础研究领域。“从0到1,从源头解决问题非常困难,需要长时间的积淀才能攻克难关。对于年轻人来说,还是需要有更好的可持续扶持。”她这样表示。


“宠爱”让年轻人更有信心


乐欣怡


对于获得U35称号,这些获奖者们都感到非常荣幸。34岁的乐欣怡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她的研究通过自动化手段将工厂中需要人工完成的高危或复杂劳动由机器代替,改善劳动者的工作环境。“拿到U35,给了我更大的自信和科研信心,可以帮助我更快成长。”她表示。


姜益光2013年来到上海光机所,当时还是学生,2018年就成为了课题组长。这些年,他感受到了上海对于青年科研人员的各种“宠爱”。“我自己就享受过这种红利。”他告诉记者,刚刚33岁的他目前正在负责的千万级以上的重要科研项目就有两个,拿到第一个这样级别的项目时他才30出头。“我们的团队也非常年轻,基本都是90后。”姜益光说,这种情况以前他都不敢想象。


正如U35的评选,专门针对35岁及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就是一种肯定,也能激发我们更强的责任意识。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即我们应该充分信任年轻人,任何人都不清楚他们的潜力。当你真正给他们机会时,他们可能会给你不同的惊喜。”姜益光表示,这次获奖对他而言也是另一个新起点。“是压力也是动力,我希望能进一步为国家科技贡献更大的力量。”


白龙的团队约有20名老师,也基本是90后与80后。他表示,这些年无论是上海市层面还是他所在的上海大学及其学院,都给予了自己很多支持。“上大现在提出‘五五战略’,生物医药就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我们每年都会得到固定的建设经费和人员招聘。”白龙告诉记者,这两年在市里和学校的支持下,团队在类器官领域的发展非常快,编写了国内第一本类器官领域的书,出版了国内第一个类器官领域的专家共识,同时还发布了类器官领域第一个O-GPT大模型。


白龙是从材料学到生命科学再转到医学领域的,现在还在学习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领域本身就是学科高度交叉的研究领域。”在他看来,跨界需要保持好奇心,学科交叉也能促成创新成果的出现。“今天中午我就加了很多微信,因为U35评选有4个赛道,对我来说很多都是跨界,认识其他科研青年之后也能很好地交叉,实现全链条的创新。”


来源:青年报·青春上海



下一条:中国类器官转化医学协同创新平台在沪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