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堂课十分生动有趣,例子和理论的结合让课程无比生动。”
“我对医和道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医者应当以医术和道义兼备。”
3月22日晚,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开设的“医道中国”课程第一堂课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成功举行。课程负责人、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苏佳灿教授担任首课主讲。上海大学教务部副部长、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负责人顾晓英教授担任课堂主持。
“医道中国”讲述健康中国理念,
走进中华优秀医学文化
“回顾过往,展现大课堂”。顾晓英教授在开课前回顾了上海大学从首创“大国方略”,到上海高校领航校,到教育部“示范中心”,再到获评教育部思政工作精品项目的“升级”过程。她还简要介绍了“医道中国”这门新开思政选修课旨在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全国两会精神进课堂,讲述健康中国理念,帮助同学们走进中华优秀医学文化,珍爱生命,尊重医者仁心,知晓医学科技前沿,逐步养成健康工作一辈子的良好生活方式。
“论道历史,融通医学文化”。在全场的热烈掌声中,“医道中国”课程负责人、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骨科主任医师苏佳灿教授走上讲台。
从梳理四大文明古国的医学思想开始,他分析了中西方医学起源与核心思想,回顾了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阐述了瘟疫与社会的发展相生相伴,对国家兴衰与文明进程发挥着意想不到的作用。一个一个医学小故事、一部一部医学典籍和一位一位从业医者……他列举了几个人类探索与医学发展的典型历史事件,致敬浩瀚医学历史演进中的相关人物。他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厘清了医学与人类发展、人类探索的互动关系。
师生研讨开启育人浸润模式,
体悟医术背后的医道文化
苏佳灿教授结合自身作为主任医师的丰富临床经历,讲述了从医以来至今难忘的几个“一”,即“一台时间最长的手术”“一台难度最大的手术” “一台最难抉择的手术”“一台创造上海记录的手术”“一次关于健康的思考”。五个真实的故事,五则鲜活的医学病例,他的真实经历,引导着学生一点一点深入思考,思考医者的担当和职责,思考医学与伦理、医学与社会、医学与人生……
“保大还是保小?”苏佳灿教授还引入了真实案例,展开师生研讨。犹如哈佛大学“公正课”里的思辨,这场对话开启了育人浸润模式,让学生体悟医术背后的医道文化,引导学生关注医生不仅仅是医生,经常还是调解员、心理咨询专家……
他还列举了老中医父亲治病的小故事。身临其境的描述,把学生带入对源远流长的祖国医学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传大道、讲大势,
有机融入党的二十大和全国两会精神
课程结束后,朱同学在“学习通”平台发来反馈:“苏老师对医学史中古代医学到现代医学的演化的介绍十分生动有趣,例子和理论的结合让课程无比生动。课程后半段,老师举出具体的病患经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医学从业者的伟大与艰辛。医者对于医德的坚守,才称得上是大医精诚”。邢同学说:“我对医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医和道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医者应当以医术和道义兼备”。
李同学说:“苏老师的讲课让我更加了解医生这个职业。特别是苏老师讲的三月保胎开刀踝关节和为105岁婆婆动手术的故事,让我敬佩他的医道和医术。”
作为上海大学第四个思政课系列——“理论中国”,汇聚马克思主义学院、环化学院、转化医学研究院等教授,着力从各自学科视角传大道、讲大势,有机融入党的二十大和全国两会精神。“医道中国”讲述医学与历史相伴,和政治关联,靠科技比拼,于文化中绽放光彩。
作为第二军医大学特级教师、第二军医大学A级教师,苏佳灿教授的教学堪称示范。团队教师和转化医学研究院的硕士、博士们悉数到课堂观摩。青年教师们表示:将接好接力棒,科学讲解,趣味授课,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了解祖国医学文化,关注医学发展及研究热点,融通医学与多学科的关联,让“医道中国”课程充满文化味和思政味。